古代夏时制用十二地支计时方法
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历法混乱,夏历、殷历和周历同时并存。三种历法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每年开头的月建不同。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曾改用夏历建亥之月的十月为一年的开头。
此后直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用太阳历,才正式确定以夏历建寅之月的正月,作为一年的开头。打这以后的二千年间,除了王莽、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历,唐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历,一般都以夏历的寅月作为一年的起始。现将夏历建寅之月作为岁首的月份和地支对照名称列表如下:
记月之外,古人还用十二地支记时,这样一个昼夜下来,就是十二个时辰。这用现在的时间概念来说,每个时辰恰好等于两个小时。所谓“小时”,就是“小时辰”,也就是“半个时辰”的意思。时辰和小时的对照情况,仍用清晰的表格形式反映如下;
表里的俗称,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。这种俗称,主要是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表示的。“鸡鸣”“人定”,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。“食时”“晡时”,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。古人一日两餐,早饭在日出以后,隅中以前,所以称这段时间为“食时”;晚饭在日昳(太阳偏西)以后,日入以前,所以称这段时间为“哺时”。除此之外,其余留下的八个时间俗称,多半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表示的。
|